复句式成语
-
爱之欲其生,恶之欲其死
《论语·颜渊》:“爱之欲其生,恶之欲其死,既欲其生,又欲其死,是惑也。”
-
鞍不离马,甲不离身
唐《敦煌变文集·卷一·汉将王陵变》:“鞍不离马背,甲不离将身。”
-
安于故俗,溺于旧闻
《史记·商君列传》:“常人安于故俗,学者溺于所闻。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,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。”
-
爱则加诸膝,恶则坠诸渊
《礼记·檀弓下》:“今之君子,进入若将加诸膝,退人若将坠诸渊。”
-
鞍不离马背,甲不离将身
《敦煌变文集·卷一·汉将王陵变》:“鞍不离马背,甲不离将身。”
-
八公山上,草木皆兵
《晋书·苻坚载记》:“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,见部阵齐整,将士精锐;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,顾谓融曰:‘此亦劲敌也,何谓少乎?’怃然有惧色。”
-
八仙过海,各显神通
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八十一回:“正是八仙同过海,独自显神通。”
-
百尺竿头,更进一步
宋·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》卷十:“师示一偈曰:‘百丈竿头不动人,虽然得入未为真,百尺竿头须进步,十方世界是全身。’”
-
百万买宅,千万买邻
《南史·吕僧珍传》:“宋季雅罢南康郡,市宅居僧珍宅侧。僧珍问宅价。曰:‘一千一百万。’怪其贵。季雅曰:‘一百万买宅,千万买邻。’”
-
百足之虫,死而不僵
三国魏·曹冏《六代论》:“百足之虫,至死不僵,以扶之者众也。”
-
彼一时,此一时
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:“彼一时,此一时也。五百年必有王者兴,其间必有名世者。”
-
比上不足,比下有余
汉·赵岐《三辅决录》:“上比崔杜不足,下比罗赵有余。”晋·张华《鹪鹩赋》:“将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余”。
-
兵来将挡,水来土掩
明·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词话》第48回:“西门庆道:‘常言‘兵来将挡,水来土掩’,事到其间,道在人为。少不的你我打点礼物,早差人上东京,央及老爷那里去。’”
-
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
林占财《森林中的远征》:“是的,‘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’,这是自古以来用兵的老规矩,你们没有粮食怎么走这么远的路!”
-
不经一事,不长一智
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60回:“俗语说:‘不经一事,不长一智。’我如今知道了,你又该来支问着我了!”
-
不怕官,只怕管
好汉!休说这话!古人道:‘不怕官,只怕管。’,‘在人矮檐下,怎敢不低头。’只是小心便好。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28回
-
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
《论语·泰伯》:“子曰: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。”
-
不知有汉,何论魏晋
晋·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:“先世避秦时乱,率妻子邑人,来此绝境,不复出焉,遂与外人间隔。问今是何世,乃不知不汉,何论魏晋。”
-
不自由,毋宁死
法国大革命时《马赛曲》的最后一句。
-
百足之虫,断而不蹶
唐·马总《意林》卷一:“百足之虫,断而不蹶。”
-
百足之虫,至断不蹶
《文选·曹冏〈六代论〉》:“百足之虫,至死不僵。”李善注引《鲁连子》:“百足之虫,至断不蹶者,持之者众也。”
-
百足之虫,至死不僵
三国·魏·曹冏《六代论》:“故语曰:‘百足之虫,至死不僵’,以扶之者众也。此言虽小,可以譬大。”
-
败事有余,成事不足
茅盾《子夜》九:“此等聚众骚扰的行径,分明是没有教育的人民一时间的冲动罢了!败事有余,成事不足。”
-
兵来将敌,水来土堰
元·无名氏《云台门》第一折:“兵来将敌,水来土堰,兄弟也,你领兵就随着我来,不可延迟也。”
-
兵藏武库,马入华山
北周·庚信《贺平邺都表》:“当今鹿台已散,离宫已遗,兵藏武库,马入华山。”
-
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
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:“超曰:‘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。当今之计,独有因夜以火攻虏,使彼不知我多少,必大震怖,可殄尽也。’”
-
不塞不流,不止不行
唐·韩愈《原道》:“然则如之何而可也?曰:不塞不流,不止不行,人其人,火其书,庐其居。”
-
不以规矩,不成方圆
战国·邹·孟轲《孟子·离娄上》:“离娄之明,公输子之巧,不以规矩,不成方圆。”
-
藏之名山,传之其人
汉·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仆诚以著此书,藏诸名山,传之其人,通邑大都,则仆偿前辱之现,虽万被戮,岂有悔哉。”
-
成人不自在,自在不成人
宋 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第九卷:“谚云:‘成人不自在,自在不成人。’此言虽浅,然实切至之论,千万勉之。”
-
成事不足,败事有余
周而复《上海的早晨》第三部三三:“梅厂长这个人的能力成事不足,败事有余。”
-
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
宋·洪迈《容斋续笔·萧何给韩信》:“信之为大将军,实萧何所荐,今其死也,又出其谋。故俚语有‘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’之语。”
-
城门失火,殃及池鱼
北齐·杜弼《檄梁文》:“但恐楚国亡猿,祸延林木,城门失火,殃及池鱼。”
-
成则为王,败则为贼
明·罗贯中《平妖传》第31回:“单枪匹马领三军,成则为王,败则为贼。”
-
乘兴而来,败兴而归
《晋书·王徽之传》:“人问其故,徽之曰:‘本乘兴而来,兴尽而反,何必见安道邪?’”
-
吃一堑,长一智
明 王守仁《王文成公全书 与薛尚谦书》:“经一蹶者长一智,今日之失,未必不为后日之得。”
-
春生夏长,秋收冬藏
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:“夫春生夏长,秋收冬藏,此天道之大经也。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。”
-
此一时,彼一时
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:“彼一时,此一时也。五百年必有王者兴,其间必有名世者。”
-
差若毫厘,谬以千里
《礼记·经解》:“《易》曰:‘君子慎始,差若毫厘,缪以千里。’”
-
差以毫厘,谬以千里
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司马迁传》:“故《易》曰:‘差以毫厘,谬以千里。’”
-
差之毫厘,失之千里
《礼记·经解》:“《易》曰:‘君子慎始,差若毫厘,缪以千里。’” 《魏书·乐志》:“但气有盈虚,黍有巨细,差之毫厘,失之千里。”
-
成则为王,败则为虏
元·纪君祥《赵氏孤儿》第五折:“我成则为王,败则为虏,事已至此,惟求早死而已。”
-
成则为王,败则为寇
孙中山《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之演讲》:“中国历史上有一习惯,所谓成则为王,败则为寇,但近代文明国家,不是如此。”
-
出其不意,攻其不备
语出《孙子·计》:“攻其无备,出其不意。”
-
出其不意,攻其无备
语出《孙子·计》:“攻其无备,出其不意。”
-
出其不意,掩其不备
语出《孙子·计》:“攻其无备,出其不意。”
-
仇人相见,分外眼睁
《醒世恒言·蔡瑞虹忍辱报仇》:“相公所见极是明理;只是仇人相见,分外眼睁,这几日何如好过!”
-
仇人见面,分外眼红
赖传珠《模范红五团的新荣誉》:“真是仇人见面,分外眼红。”
-
仇人相见,分外明白
元·李致远《还牢末》第四折:“可不道仇人相见,分外明白。”
-
仇人相见,分外眼明
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六十八回:“燕青牵了那匹千里龙驹,径到大寨。宋江看了大喜,仇人相见,分外眼明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