描写脾气的成语
-
哀哀父母
《诗经·小雅·蓼莪》:“蓼蓼者莪,匪莪伊蒿,哀哀父母,生我劬劳。”
-
哀梨蒸食
南朝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轻诋》:“桓南郡每见人不快,辄嗔曰:‘君得哀家梨,当复不蒸食不?’”
-
哀莫大于心死
《庄子·田子方》:“夫哀莫大于心死,而人死亦次之。”
-
哀感顽艳
三国魏·繁钦《与魏文帝笺》:“咏北狄之遐征,奏胡马之长嘶,凄入肝脾,哀感顽艳。”
-
哀哀欲绝
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十三回:“那宝珠按未嫁女之礼在灵前哀哀欲绝。”
-
哀丝豪竹
唐·杜甫《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》诗:“酒肉如山又一时,初筵哀丝动豪竹。”
-
哀兵必胜
《老子》第六十九章:“祸莫大于轻敌,轻敌几丧吾宝,故抗兵相加,哀者胜矣。”
-
哀思如潮
京剧《平原作战》第五场:“哀思如潮热泪洒,平川有边仇无涯。”
-
哀而不伤
《论语·八佾》:“子曰:‘《关雎》乐而不淫,哀而不伤。’”
-
哀天叫地
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25回:“平儿、丰儿等哭的哀天叫地,贾政心中也有些烦难,顾了这里,丢不下那里。”
-
哀感天地
宋·释普济《五灯会元》卷一:“王闻失声号恸,哀感天地。”
-
哀痛欲绝
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十三回:“那宝珠按未嫁女之礼在灵前哀哀欲绝。”
-
哀感中年
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:“谢太傅(安)语王右军(王羲之)曰:‘中年伤于哀乐,与亲友别,辄作数是恶。’”
-
哀告宾服
元·无名氏《延安府》第一折:“我见他慌悚踌躇,左支右吾,跪在街衢,哀告宾服。”
-
哀鸿遍野
《诗经·小雅·鸿雁》:“鸿雁于飞,哀鸣嗷嗷。”
-
哀毁骨立
《后汉书·韦彪传》:“孝行纯至,父母卒,哀毁三年,不出庐寝。服竟,羸瘠骨立异形,医疗数年乃起。”南朝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德行》:“王戎虽不备礼,而哀毁骨立。”
-
安贫乐道
《后汉书·杨彪传》:“安贫乐道,恬于进趣。”
-
安堵乐业
三国魏·钟会《檄蜀文》:“百姓士民,安堵乐业。农不易亩,市不回肆。”
-
安居乐业
《老子》:“民各甘其食,美其服,安其俗,乐其业,至老死不相往来。”《汉书·货殖列传》“各安其居而乐其业,甘其食而美其服。”
-
安身为乐
《三国志·蜀书·秦宓传》:“安身为乐,无忧为福。”
-
哀鸿遍地
《诗经·小雅·鸿雁》:“鸿雁于飞,哀鸣嗷嗷。”
-
哀毁瘠立
清·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十二回:“众亲戚已到,商量在本族亲房立了一个儿子过来,然后大殓治丧。蘧公子哀毁瘠立,极尽半子之谊。”
-
哀声叹气
明·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三十八:“终日价没心没想,哀声叹气。”
-
安身乐业
《红楼梦》第六五回:“倘或一日他知道了,岂肯干休?势必有一场大闹。你二人不知谁生谁死,这如何便当作安身乐业的去处?”
-
安生乐业
《汉书·严助传》:“使元元之民安生乐业,则泽被万世,传之子孙,使之无穷。”
-
安家乐业
《汉书·谷永传》:“薄收赋税,毋殚民财,使天下黎元咸安家乐业。”
-
安土乐业
汉扬雄《连珠》:“吏不苟暴,役赋不重,财力不伤,安土乐业,民之乐也。”
-
安心乐意
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一百十四回:“我看二嫂子如今倒是安心乐意的孝敬我妈妈,比亲媳妇还强十倍呢。”
-
勃然大怒
汉·班固《汉书·谷永传》:“是故皇天勃然发怒。”
-
伯乐相马
汉·韩婴《韩诗外传》卷七:“使骥不得伯乐,安得千里之足。”唐·韩愈《杂说》四:“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。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。”
-
不改其乐
《论语·雍也》:“一箪食,一飘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扰,回出不改其乐。”
-
安乐窝
宋·邵雍《无名公传》:“所寝之室谓之安乐窝,不求过美,惟求冬暖夏凉。”
-
伯乐一顾
《战国策·燕策二》载:战国时,苏代说淳于髡,谓人有告伯乐曰,臣有骏马欲卖,连三旦立于市,人莫与言;愿子一顾之,请献一朝之费。伯乐乃环而视之,去而顾之,一旦而马价十倍。
-
安贫乐贱
《后汉书·蔡邕传》:“夫子生清穆之世,禀醇和之灵,覃思典籍,韫椟《六经》,安贫乐贱,与世无营。”
-
藏怒宿怨
《孟子·万章上》:“仁人之于弟也,不藏怒焉,不宿怨焉。”
-
惨然不乐
唐·陈鸿《东城老父传》:“自老人居在道旁,往往有郡太守休马于此,皆惨然不乐。”
-
吃喝玩乐
魏巍《路标》:“却有人认为糊糊涂涂地吃喝玩乐,那才算没有虚掷自己的年华。”
-
冲冠发怒
唐·元稹《观兵部马射赋》:“凡献艺者,岂自疑于无必。冲冠发怒,扬鞭气逸,引满雷砰,腾凌飙疾,皆穷百中之妙,尽由一孔而出,乃知来者之艺,盖亦前人之匹。”
-
冲冠怒发
《旧唐书·郑畋传》:“而畋冲冠怒发,投袂冶兵,罗剑戟于樽前,练貔貅于阃外。”
-
大喜过望
《汉书·黥布传》:“出就舍,张御食饮从官如汉王居,布又大喜过望。”
-
东怒西怨
北齐·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省事》:“厉色扬声,东怒西怨。”
-
东怨西怒
北齐·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省事》:“须求趋竞,不顾羞惭,比较材能,斟量功伐,厉色扬声,东怨西怒;或有协持宰相瑕疵,而获酬谢,或有喧聒时人视听,求见发遣;以此得官,谓为才力,何异盗食致饱,窃衣取温哉!”
-
发怒穿冠
三国·魏·曹植《鼙舞歌五首》之五:“张目决眦,发怒穿冠。”
-
发怒冲冠
歌曰:‘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。’高渐离击筑,宗意和之。如壮声则发怒冲冠,为哀声则士皆流涕。 《燕丹子》下卷
-
逢场作乐
明·沈受先《三元记·开宗》:“对酒当歌须慷慨,逢场作乐任优游。”
-
感旧之哀
《后汉书·荀彧传》:“今銮驾旋轸,东京榛芜,义士有存本之思,兆人怀感旧之哀。”
-
甘贫乐道
《后汉书·韦彪传》:“安贫乐道,恬于进趣,三辅诸儒不仰慕之。”
-
敢怒而不敢言
唐·杜牧《阿房宫赋》:“使天下之人,不敢言而敢怒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