兔的成语
-
东兔西乌
宋·吴潜《瑞鹤仙》:“愁高怅远。身世事,但难准。况禁他,东兔西乌相逐,古古今今不问。”
-
动如脱兔
《孙子·九地》:“是故始如处女,敌人开户;后如脱兔,敌不及拒。”
-
得兔忘蹄
语出《庄子·外物》:“蹄者所以在兔,得兔而忘蹄。”
-
东门逐兔
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载:秦二世二年七月,丞相李斯因遭奸人诬陷,论腰斩咸阳市。临刑谓其中子曰:“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,岂可得乎!”
-
龟毛兔角
晋·干宝《搜神记》卷六:“商纣之时,大龟生毛兔生角,兵甲将兴之象也。”
-
狐死兔泣
《宋史·李全传》:“狐死兔泣,李氏灭,夏氏宁得独存?”
-
狐兔之悲
明·朱国桢《涌幢小品·黄叔度二诬辨》:“因视国家将倾,诸贤就戮,上之不能如孙登之污埋,次之不能如皇甫规之不与,下之不能兴狐兔之悲,方且沾沾自喜,因同志之死以为名高,是诚何忍哉。”
-
获兔烹狗
梁启超《论中国之将强》:“南洋一带,敬微华人,必不有今日。今虽获兔烹狗,得鱼忘筌……然筚路蓝缕之功,在公论者,终不没于天下。
-
见兔放鹰
宋·释普济《五灯会元》:“布大教网,漉人天鱼,不如见兔放鹰,遇獐发箭。”
-
待兔守株
宋·张君房《序》:“刻舟求剑,体貌何殊;待兔守株,旨意宁远。”
-
静如处女,动如脱兔
《孙子·九地》:“是故始如处女,敌人开户;后如脱兔,敌不及拒。”
-
静若处子,动若脱兔
孙武《孙子·九地》:“是故始如处女,敌人开户;后如脱兔,敌不及拒。”
-
目兔顾犬
语出《战国策·楚策四》:“见兔而顾犬,未为晚也。”
-
守株待兔
《韩非子·五蠹》记载: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,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,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,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。
-
守如处女,出如脱兔
《孙子·九地》:“是故始如处女,敌人开户;后如脱兔,敌不及拒。”
-
狮象搏兔,皆用全力
清·黄宗羲《序》:“沾沾卷石之菁华,一花之开落,与桑经郦注争长黄池,则是狮象搏兔,皆用全力尔。”
-
狮子搏兔,亦用全力
茅盾《谨严第一》:“狮子搏兔,亦用全力——这一句成语,最足以说明艺术匠们之无往而不谨严,丝毫不肯随便,”
-
势若脱兔
唐·陆龟蒙《杂讽》诗:“攻如饿鸱叫,势若脱兔急。”
-
兔死狗烹
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:“飞鸟尽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。”
-
兔死狐悲
《宋史·李全传》:“狐死兔泣,李氏灭,夏氏宁独存?”元·无名氏《赚蒯通》第四折:“今日油烹蒯彻,正所谓兔死狐悲,芝焚蕙叹。”
-
兔走乌飞
唐·韩琮《春愁》诗:“金乌长飞玉兔走,青鬓长青古无有。”唐·韦庄《秋日早行》诗:“行人自是心如火,兔走乌飞不觉长。”
-
兔起凫举
《吕氏春秋·论威》:“知其不可久处,则知所兔起凫举,死惛之地矣。”
-
兔起鹘落
宋·苏轼《文与可画云当谷偃竹记》:“振笔直遂,以追其所见,如兔起鹘落,少纵即逝矣。”
-
兔丝燕麦
《魏书·李崇传》:“今国子虽有学官之名,而无教授之实,何异兔丝燕麦、南箕北斗哉?”
-
兔葵燕麦
唐·刘禹锡《再游玄都观绝句》:“重游玄都,荡然无复一树,唯兔葵燕麦,动摇于春风耳。”
-
兔起乌沉
《参同契》上卷:“昏明顺寒暑。”后蜀·彭晓注:“兔起乌沉,升降于三百八十四日。”
-
兔缺乌沉
唐·罗邺《冬日寄献庾员外》:“却思紫陌觥筹地,兔缺乌沉欲半年。”
-
兔死犬饥
明·张居正《答两广刘凝斋言贼情军情民情》:“鸟尽弓藏,兔死犬饥,故诸将士多张大贼势者,亦未可尽以为然也。”
-
兔走鹘落
明·宋濂《佛光普照大师塔铭》:“行宣政院命长明之瑞云山清凉寺,学徒奔凑,机锋相加,如兔走鹘落,瞬目辄失。”
-
兔角龟毛
《大智度论》第12卷:“如兔角龟毛,亦但有名而无实。”
-
兔角牛翼
章炳麟《国故论衡·明见》:“若然,始者果不可知,即万论若兔角牛翼矣。”
-
乌飞兔走
唐·韩琮《春愁》诗:“金乌长飞玉兔走,青鬓长青古无有。”唐·韦庄《秋日早行》诗:“行人自是心如火,兔走乌飞不觉长。”
-
白兔赤乌
唐·白居易《劝酒》诗:“天地迢迢自长久,白兔赤乌相趁走。”
-
狡兔三穴
《宋史·河渠志》:“乃是狡兔三穴,自为潜身之计。”
-
狡兔死,良狗烹
《韩非子·内储说左下》:“狡兔尽则良犬烹,敌国灭则谋臣亡。”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:“飞鸟尽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。”
-
狡兔死,良犬烹
《东周列国志》第八三回:“吾闻‘狡兔死而良犬烹’。敌国如灭,谋臣必亡。”
-
犬兔俱毙
《战国策·齐策三》:“韩子卢者,天下之疾犬也;东郭逡者,海内之狡兔也。韩子卢逐东郭逡,环山者三,腾山者五,兔极于前,犬废于后,犬兔俱罢,各死其处。田父见之,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。”
-
见兔顾犬
《战国策·楚策四》:“见兔而顾犬,未为晚也。”
-
狡兔三窟
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:“狡兔有三窟,仅得兔其死耳。”
-
惊猿脱兔
清·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四十三回:“还亏得苗子的脚底板厚,不怕巉岩荆棘,就如惊猿脱兔,漫山越岭的逃散了。”
-
狼奔兔脱
《冷眼观》第四回:“远远听见吆喝之声,由远而近……众人手忙脚乱,将桌上杯盘收拾干净,转眼间,狼奔兔脱,如鸟兽散去。”
-
兔死凫举
《吕氏春秋·论威》:“知其不可久处,则知所兔起凫举,死 之地矣。”
-
乌踆兔走
元·柳贯《题》诗:“茅龙飞去杳无迹,乌踆兔走双跳丸。”
-
一雕双兔
唐李林甫、张九龄、裴耀卿并为相,李抑扬张、裴自得,张裴二人罄折卑逊,时人窃言“一雕挟两兔”。见唐郑处诲《明皇杂录》卷下及《新唐书·李林甫传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