描写笑的成语
-
齿牙春色
宋·陶彀《清异录·作用》:“娄师德位贵而性通豁,尤善捧腹大笑。人谓师德笑,为齿牙春色。”
-
春风满面
宋·程节斋《沁园春》词:“满面春风,一团和气,发露胸中书与诗。”
-
付之一笑
宋·陆游《老学庵笔记》卷四:“乃知朝士妄想,自古已然,可付一笑。”
-
付诸一笑
清·韩邦庆《海上花列传》第六回:“仲英乃恍然大悟,付诸一笑,就在高椅上坐下,问雪香道:‘耐意思要我成日成夜陪仔耐坐来里,勿许到别场花去,阿是嗄?’”
-
哄堂大笑
唐·赵璘《因话录》卷五:“唐御史有台院、殿院、罕院,以一御史知杂事,谓之杂端。公堂会食,皆绝笑言。惟杂端笑而三院皆笑,谓之哄笑,则不罚。”
-
轰堂大笑
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三十三回:“安公子小夫妻以至那些媳妇丫头们听了,只管不敢笑,也由不得轰堂大笑起来。”
-
哭笑不得
元·高安得《皮匠说谎》:“好一场恶一场,哭不得笑不得。”
-
满脸春风
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13回:“早见那位钦差顶冠束带满脸春风的迎出舱来。”
-
破涕为笑
晋·刘琨《答卢堪书》:“时复相与举觞对膝,破涕为笑。”
-
捧腹大笑
司马季主捧腹大笑曰:‘观大夫类有道术者,今何言之陋也,何辞之野也!’ 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日者列传》
-
皮笑肉不笑
巴金《秋》十九:“王氏看见陈姨太的粉脸上皮笑肉不笑的神情,知道陈姨太在挖苦她。”
-
破涕成笑
清·和邦额《夜谭随录·阮龙光》:“纵李兄言太刻毒,适足破涕成笑,何须芥蒂。”
-
前俯后仰
姜树茂《渔岛怒潮》第一章:“手臂一推一拉,腰肢前俯后仰,尖削的船头就切着浪水。”
-
前仰后合
元 高文秀《遇上皇》第一折:“东倒西歪,后合前仰,离席上,这酒兴颠狂。”
-
强颜欢笑
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邵女》:“‘汝狡兔三窟,何归为?’柴俯不对。女肘之,柴始强颜为笑。”
-
忍俊不禁
唐·赵璘《因话录》卷五:“柜初成,周戎时为吏部郎中,大书其上,戏作考词状:‘当有千有万,忍俊不禁,考上下。’”
-
忍俊不住
邹韬奋《萍踪寄语》二:“张君幽默健谈,追述去年和他的夫人往甘肃时途中遇盗情形,令人忍俊不住。”
-
似笑非笑
鲁迅《彷徨·祝福》:“后来大家又都知道了她的脾气,只要有孩子在眼前,便似笑非笑的先问她。”
-
莞尔而笑
《楚辞·渔父》:“渔父莞尔而笑,鼓泄而去。”
-
弯腰捧腹
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六二回:“述农忙叫快去打听,那当差的答应着去了。一会回来,笑了个弯腰捧腹。”
-
喜眉笑眼
柳青《铜墙铁壁》第十章:“好像迎接贵客一样,喜眉笑眼朝着沟里张望。”
-
喜逐颜开
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35卷:“那主人家得了些小便宜,喜逐颜开,一如前番,悄悄先打发他转身。”
-
笑比河清
《宋史·包拯传》:“立朝刚毅,贵戚宦官为之敛手,闻者皆惮之。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。”
-
笑容可掬
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九十五回:“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,笑容可掬,焚香操琴。”
-
笑逐颜开
明·施耐庵《水浒全传》第四十二回:“宋江见了,喜从天降,笑逐颜开。”
-
相视而笑
清·刘鹗《老残游记续集遗稿》第一回:“慧生指与老残看,彼此相视而笑。”
-
嫣然一笑
战国楚·宋玉《登徒子好色赋》:“嫣然一笑,惑阳城,迷下蔡。”
-
燕语莺声
元·关汉卿《金线池》楔子:“袅娜复轻盈,都是宜描上翠屏,语若流莺声似燕,丹青,燕语莺声怎画成?”
-
一笑置之
宋·杨万里《观水叹》诗:“出处未可必,一笑姑置之。” 宋·陆游《书梦》诗:“一笑俱置之,浮生故多难。”
-
莺声燕语
元·关汉卿《金线池》楔子:“袅娜复轻盈,都是宜描上翠屏,语若流莺声似燕,丹青,燕语莺声怎画成?”
-
掩口而笑
晋·陶渊明《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》:“亮以麈尾掩口而笑。”
-
一笑百媚
唐·白居易《长恨歌》:“回眸一笑百媚生,六宫粉黛无颜色。”
-
一笑了之
沙汀《淘金记》:“那显然是幺长子对白酱丹的毒辣的讽刺;纵然他本人仅仅一笑了之。”
-
一笑一颦
茅盾《子夜》十:“大客厅上有几个人,都屏息侧立,在伺察吴荪甫的一笑一颦。”
-
有说有笑
清·吴趼人《情变》第五回:“想起昨天晚上,还是有说有笑,相亲相爱的何等有趣,今天晚上变了这个情形。”
-
冁然而笑
《庄子·达生》:“桓公……冁然而笑。”
-
令人捧腹
清·李绿园《歧路灯》第七十九回:“要丑的掉舌鼓唇,令人捧腹。”
-
满面春风
宋·程节斋《沁园春》词:“满面春风,一团和气,发露胸中书与诗。”
-
眉开眼笑
元·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二本第二折:“彼见昨日惊魂魂魄,今日眉花眼笑。”
-
谈笑风生
宋·辛弃疾《念奴娇·赠夏成玉》词:“遐想后日蛾眉,两山横黛,谈笑风生颊。”
-
抚掌大笑
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纰漏》:“帝抚掌大笑。”
-
回眸一笑
唐·白居易《长恨歌》:“回眸一笑百媚生,六宫粉黛无颜色。”
-
烘堂大笑
唐代御史有台院、殿院、察院之分,由台院一名年资最高者主杂事,谓之“杂端”;凡公堂会食,都不谈笑,如杂端先笑,则三院之人随之大笑,谓之“烘堂”。见唐赵璘《因话录·征》。
-
满脸春色
茅盾《子夜》:“谈话自然又热闹起来,刚才发牢骚的朱吟秋和陈君宜也是满脸春色。”
-
喜笑颜开
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九十九回:“穿过牌楼,人来人往,莫不喜笑颜开。”
-
笑不可仰
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仙人岛》:“芳云又掩口语姝,两人皆笑不可仰。”
-
载笑载言
汉·杨修《节游赋》:“于是迂回详观,目周一倦,御于方舟,载笑载言。”
-
载欢载笑
汉·陈琳《答东阿王笺》:“夫听《白雪》之音,观《绿水》之节,然后《东野》《巴人》蚩鄙益著,载欢载笑,欲罢不能。”